富士顺利推进数码化转型
2005-12-13
富士顺利推进数码化转型
----苏州工厂将成为富士数码相机的全球第一大生产基地
2005年12月7日,苏州富士胶片映像机器有限公司迎来了10周年庆典,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全球总裁兼CEO古森重隆先生亲临苏州公司祝贺。古森先生同时宣布,富士苏州即将取代日本的仙台工厂,成为富士全球第一大数码相机生产基地,预计2006年产400万台以上,在富士的跨国生产链中占据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这预示着富士苏州将进一步推进本土化生产,强化零部件的开发采购、生产技术研发、品质保证体系等功能,并为此在工厂内设立了技术研发中心,以加强富士数码相机的全球市场竞争力。
苏州公司的十年,既是富士看好中国市场、发展影像业务的一个缩影,更是富士顺利推进消费数码影像转型的重要见证。富士苏州原先是以生产一次成像相机和APS相机为目的而设立的,但设立不久就成为富士向数码化转型战略中的一个环节,开始了数码相机的生产。富士苏州公司的成长壮大,主要基于富士在推进消费数码影像转型方面的市场敏感、战略规划、研发优势和营销能力。较近几年来,当曾经占据核心市场的彩色胶片业务急速缩小时,富士公司得以成竹在胸地提前从容转型。目前,富士的数码关联产品的销售收入已占公司总销售收入的70%,公司的招牌产品---彩色胶卷,在富士2005财年总销售收入236亿美元中仅占6%左右。
富士的特长是将其在感光材料、相机等生产上的独创技术与市场的需求相匹配,快速开发与市场需求吻合的产品,使之成为公司收益的支柱。
数码技术的浪潮是在80年代初,先从商用的印刷及医疗影像领域掀起的。富士意识到其中潜在的巨大发展前景,马上把研发方向转移到了数码领域。在印刷领域开发了平面扫描技术,大幅提高了印刷制版系统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在医疗影像领域,富士于1983年正式向市场推出了将X光片的影像以数字信息保存的计算机放射诊断装置FCR(Fuji Computed Radiography),引领世界医疗影像踏入数字化时代,并不断投入开发FCR的新产品,成为该行业的领导者。
在消费影像领域,1970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CCD,富士以此为契机,开始了数码相机的研发。富士将重心放在了数码相机中起到类似于胶卷作用的决定图像质量的CCD的研发上,并于1988年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带存储卡的民用数码相机“FUJIX DS-1P”,又于1998年向市场推出了世界首台拥有百万像素级CCD的“FinePix700”,像素达到了150万, 打响了数码相机领域的前哨战。在数码照片冲印领域(Picture Making),富士也独家开发了激光曝光的技术,并将它与集数十年胶片研发生产过程中积累的色彩处理经验开发的“Imaging Intelligence”软件和彩色相纸进行较优化组合,把数码冲印设备“Frontier”推向市场,成为数码时代照相冲印店的标志。
目前,富士的拍照手机镜头组件的世界市场份额已经占到了70%,作为供应链的一环,富士在1994年就在天津设立了生产数码相机镜头和拍照手机镜头组件的天津富士能工厂。 为大型、高精度的TFT平面液晶显示屏材料配套生产的偏光板保护膜(TAC),是富士应用了其在银盐胶片生产中长期积累下来的均一薄层涂布技术、有机合成技术、精密制膜技术、光学模拟技术而开发的产品。目前世界上只有富士和柯尼卡美能达公司有能力生产,富士的TAC占到世界市场份额的80%。而可以起到扩大液晶显示屏视角、改善色调作用的WV膜更是富士独家开发的产品,目前世界的市场份额占到100%。根据平面显示屏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富士已在日本的熊本县投资了8亿美元建造新厂,从事TAC的生产,以满足旺盛的市场需求。
富士充分挖掘银盐胶片生产中长期积累下来的世界领先的精密化学技术、精密涂布技术、光学技术,并灵活应用在新的事业领域,特别是在数码影像(照相、印刷、医疗诊断等)、高性能材料(平面液晶显示屏材料,有机合成品等)、光学器材(镜头、拍照组件、塑料光缆等)和生命科学领域,并使这些技术成为自己独特竞争优势。
正是对数码技术的发展动向有着准确的预见,富士提前对以银盐技术为中心的事业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将传统和数码的优势完美结合,为胶片厂商如何在数码时代下生存和发展做出了精彩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