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客服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9:00-19:00

    QQ客服: 联系我们QQ 443474269

    旺旺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热线

18623896844
13264445812
18612707474
7*14小时客服服务热线

添加
微信

北京风清扬摄影器材微信 风清扬官方微信

打赏
站长

北京风清扬摄影器材微信 感恩支持

多彩“非遗” 影像印迹 佳能(中国) 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捐赠白傣彝族非遗影像数据库

更新时间2012-09-07 点击数4787
佳能企业新闻
  9月7日,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捐赠了白族、傣族、彝族非遗影像数据库。数据库由佳能(中国)拍摄、整理的白族、傣族、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数据组成。佳能(中国)从所拍摄的24,900张照片、428小时视频,共2.45TB影像数据文件中整理、精选、编辑从而形成的较终的数据库。内容涵盖了白族扎染、傣族孔雀舞、彝族烟盒舞及火把节等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声音以及文字数据。该数据库将成为文化部记录、研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文献。
多彩“非遗” 影像印迹  佳能(中国) 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捐赠白傣彝族非遗影像数据库

Array

  从2009年起,佳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正式启动。来自非遗保护、影像学、人类学、民族学、舞蹈艺术、民间美术等相关领域的多位专家受邀参与,为项目提供学术指导。经过前期调研和实地探访后,佳能“非遗保护”项目组的20多名成员踏上了艰辛的非遗保护之旅,三年来,项目组利用尖端影像设备,科学、系统、深入、全面地记录了羌族、苗族、白族、傣族、彝族这5个民族,15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遗项目。三年来,项目组穿行3万多公里,深入四川、贵州、云南3个省的60多个县市自治州,走访了20多位省级、国家级传承人和500多位民族文化持有人,为羌、苗、白、傣、彝5个民族的1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拍摄照片多达7万幅,视频1千多小时,累计数据量6TB。后期整理阶段在专家指导下进行。项目组用严谨的科研态度,系统地整理了各项非遗技艺的历史背景、时代沿革、传承现状等数据资料,较终形成了国内首套完整的白族、傣族、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数据库。项目组用影像创作的热情重现各项非遗技艺的流程、分解动作、舞蹈阵型变化,用严谨的科研态度整理了非遗技艺的历史背景、时代沿革、传承现状、传承情况等数据资料,以期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事业做出贡献。

  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高显莉表示:“佳能(中国)长期关注并利用自身影像技术优势积极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许多少数民族保留珍贵的非遗传承“火种”,同时通过这些记录的广泛传播引起全社会关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是目前非遗保护工作方向,我们也衷心希望社会中有更多佳能(中国)这样的企业投入到非遗保护的工作中。”

  傣族孔雀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旺腊表示:“作为孔雀舞的传承人,我由衷地代表大家跟佳能道声谢,远道而来拍我们这些老传承人跳舞,不过我也由衷地希望不管是傣族的,还是其他民族的年轻人看到后觉得漂亮,都来学习孔雀舞,把这项文化传承下去。”
多彩“非遗” 影像印迹  佳能(中国) 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捐赠白傣彝族非遗影像数据库

Array

  参与项目评审及指导后期数据库整理的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邓启耀先生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主要以口传身授方式传承的传统文化,一旦传承行为断裂,其文化连“遗产”都不是了。即使它所依附的物质载体依然存在,也失去了生命力。无论是天灾人祸,还是更新换代,一个老人的去世,或者一个“发展”项目的上马,往往就是一座博物馆的消失。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经常面临的问题。为了不要让那些曾经感动过多少代人的东西成为千古绝响,佳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应用全数字技术,通过影、音、图、文等手段抢救性地全面挖掘、整理、采集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可在较大程度上还原的数据库,这是一个功德。它的意义,将在未来呈现。

  同期举办的佳能(中国)“影像公益”成果展上,佳能(中国)全面地展示了多年来在“影像公益”战略指导下,在教育启蒙、环境保护、文化支持、社区关怀、志愿者服务和人道援助的成果。

  佳能(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小泽秀树表示:“佳能(中国)始终致力于成为全球影像产业的领袖和一个负责任的优秀企业公民,秉承集团的“共生”理念,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凭借自身的影像专业优势,全力支持中国的公益事业,积极推行独创的“影像公益”模式,为建立一个永远“共同生存、共同劳动、幸福生活”的社会环境而不懈努力。”

参考资料:
佳能(中国)有限公司企业社会贡献简介:

  “影像公益”:佳能(中国)始终致力于成为全球影像产业的领袖和一个负责任的优秀企业公民,秉承集团的“共生”理念,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凭借自身的影像专业优势,全力支持中国的公益事业,积极推行独创的“影像公益”模式,为建立一个永远“共同生存、共同劳动、幸福生活”的社会环境而不懈努力。佳能(中国)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教育启蒙、文化支持、社区关怀、志愿者活动和人道援助等多方面的社会公益活动,在公益形式上不断创新,用影像的力量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使得“影像公益”的影响力逐年扩大。未来,佳能(中国)会不断结合自身的影像技术优势进一步投身到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中,不断地用影像传递感动。

  文化保护: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佳能(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之一。2008年,佳能(中国)支持了由舞蹈艺术家杨丽萍主创的大型藏族原生态舞乐《藏谜》,希望借助此气势恢弘、美轮美奂地歌舞剧,对古老、独特的藏文化保护及传播尽一份力。2009年起,佳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正式启动。来自非遗保护、影像学、人类学、民族学、舞蹈艺术、民间美术等相关领域的多位专家受邀参与,为项目提供学术指导。三年来,经过前期调研和实地探访后,佳能“非遗保护”项目组利用尖端一个影像设备,科学、系统、深入、全面地记录了羌族、苗族、白族、傣族、彝族这5个民族,15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遗项目。此外,佳能(中国)还将甄选出其中较震撼力的影像作品,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举办了非遗保护图片展,唤起公众对非遗文化保护的关注。

影像文化印迹
项目概述

  从2009年起,佳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正式启动。来自非遗保护、影像学、人类学、民族学、舞蹈艺术、民间美术等相关领域的多位专家受邀参与,为项目提供学术指导。经过前期调研和实地探访后,佳能“非遗保护”项目组的20多名成员踏上了艰辛的非遗保护之旅,三年来,项目组利用尖端影像设备,科学、系统、深入、全面地记录了羌族、苗族、白族、傣族、彝族这5个民族,15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遗项目。
  三年来,项目组穿行3万多公里,深入四川、贵州、云南3个省的60多个县市自治州,走访了20多位省级、国家级传承人和500多位民族文化持有人,为羌、苗、白、傣、彝5个民族的1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拍摄照片多达7万幅,视频1千多小时,累计数据量6TB。项目组用影像创作的热情重现各项非遗技艺的流程、分解动作、舞蹈阵型变化,用严谨的科研态度整理了非遗技艺的历史背景、时代沿革、传承现状、传承情况等数据资料,以期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事业做出贡献。

2009--寻羌之旅

  沿着盘旋的山路,更换了三种交通工具,在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中辗转穿行了16个小时,我们终于抵达了“释比文化传承基地”阿尔村——传说中的“羌人谷”。在这个地处海拔约2350米的深山峡谷间的小村庄里,羌族,一个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就在白云深处静静走过了2000多年光阴,默默记录着来自龟壳甲骨中的远古记忆。

羊皮鼓舞

  羌族没有文字,历史的传承主要依赖“释比”诵唱史诗。诸如还愿、安神、治病、除秽、以及男女合婚、新生婴儿的命名,对死者的安葬和超度等大型法事,都会在羊皮鼓舞中进行。
  活动往往由一名有威望的“释比” 主持,他头戴插着野鸡翎羽和彩色纸条的金丝猴皮帽,手持神杖和盘铃,念着咒语、挥动法器,而30多名舞者紧随其后,一手持单面羊皮鼓把手,一手挥鼓槌敲击起舞。参照历史的描述,回应遥远的默契,我们用手中较尖端设备追随折他们穿越着时光的隧道,记录下了这时光深处的舞步。

羌绣

  羌族女子有刺绣的传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羌族姑娘目视心记,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绣在饰品和服饰上。每件羌绣作品都是羌族女子饱含深情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小时候绣给自己的领帕,成年后绣给心上人的云云鞋,婚后绣给宝贝的背带……年年岁岁,绣的花样不一样,心情也不一样。那些承载着她们喜怒哀乐的绣品,就好比一篇篇精致的无字日记,描画出不可复制的人生记忆,走过断壁残垣,我们在废墟中也曾拾起零落的抢修残片,震和大火吞没了他们的家园,掩埋了承载着她们喜怒哀乐的绣品, 她们如何寻回曾经珍视的记忆,找回一生的悲欢离合,找回那一朵朵开在青春梦恋里象征着不朽爱情的羊角花?

羌笛

  古老而奇特的羌族人的历史和文化,由于没有文字而陷于扑朔迷离,而较早用于在山间自由抒怀的羌笛,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早已成为民间音乐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羌笛是天地间的风声雨声,是旷野里的天籁之声,吹罢就等于把一腔离愁别怨吹净,“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却只有王之涣这首因为有了羌笛,有了怨杨柳,而成为苍凉慷慨的千古绝唱。

瓦尔俄足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羌寨一年一度的的瓦尔俄足节。我们有幸参与并记录了这一母系氏族色彩浓厚的传统节日。在痛苦和欢乐的咏唱中,我们详细记录了粗犷奔放的舞步和传唱了两千多年代的莎朗,至夜不散的歌舞,扑朔迷离的传奇,悠远绵长的秘密,用影像记录她们,留住她们,是我们此行的意义和使命,然而,我们是否真的留得住母系氏族的古老传统和在世界的多元文化中者留珍存的一脉呢?

2010—苗寨之行

  走进苗寨,我们倾听着男人们通过捶打铸炼,錾刻在洁白的银子上的故事和信仰,看女人们戴着精美的银饰,把心情绣成瑰丽的绣片,制成绣衣穿在身上,宛如祖先的庇佑;他们共同唱起苍凉而雄壮的古歌,吹着大自然动人的芦笙,跳起热情的芦笙舞,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用他们独有的表达方式延续着数千年的文明。

苗绣

  将各种动物、花草织成故事;将当下心情与民族审美凝聚于针尖。绣线与银针,穿过古老的历史与艰苦的岁月,在苗族姑娘的手中,变得楚楚动人。借助千百年来母女相传刺绣技艺的传承积淀,加上敏锐观察和细腻感受,苗族儿女把对自然界、对自身独特文化的敬畏与爱慕一针一线地绣在了袖片上,飞针走线仿佛成为一种对祖先和神灵的膜拜。

苗银

  身着盛装的苗族少女,绽放着璀璨夺目的美,我们在如花团般锦簇的苗族银饰上总能看到策马的骑士,苗族银匠正是用这样錾刻的花纹与图案,讲述着祖先迁徙和征战的千难万险。响铃,也是苗族银饰中的不可或缺的装饰,不论是项圈还是挂牌、围腰吊饰,都常常佩有响铃,响铃声中,人们手挽着手,历经磨难,走过了一道道山水,前呼后应,永不失散。“用银子写成的歌”,让这个民族的历史如此瑰丽动人。

芦笙

  有苗族人的地方,芦音便随处可闻,丰收、嫁女、生子、节庆都少不乐沸反盈天的笙音。在苗寨,芦笙是苗族男女青年牵手的重要"媒介"。每当风清月夜,有情的小伙子手捧心爱的芦笙吹一首婉转悠扬的爱情曲,姑娘们闻声,便心领神会,以清脆的歌声相对,豆蔻年华的青年,在笙歌中结识、相恋,继而结为伉俪。笙音是快乐的符号,笙音不断,苗族儿女的幸福就缠绵永续,世代传奏。

芦笙舞

  伴随芦笙婉转悠扬的乐曲,苗族男男女女便不由自主地身随心舞,男吹女舞,节奏平稳舒缓,耐人寻味。芦笙手们一边吹,一边熟练地做出倒立、滚翻、吊挂、倒背、爬竿、叠罗汉等高难动作。这些不同风俗的芦笙技艺,汇聚成一束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代代相传,永不衰退。

鼓藏节

  在苗族文化与历史传说中,枫树做成的木鼓是祖先安息的地方,因此祭祖便成了祭鼓,鼓藏节是全体苗族人共同的精神祭祀。无论身在何处,鼓藏节期间,四海之内的苗族人都会回到故里,向祖先致敬,作为较为盛大的苗族节日,苗族鼓藏节十二年一届,每届持续四年之久。在我们拍摄期间,有幸记录下了这一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堪称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

2011—寻访白傣彝

  白族、彝族、傣族,悠久的历史和极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云南壮丽的少数民族艺术史诗。古朴宁静的扎染,优美灵动的孔雀舞,诙谐幽默的烟盒舞,原始盛大的火把节,承载了不知多少代人的情感与血脉。这就是文化,是根,是同一个民族即使相见于天涯海角,也会一瞬间亲密起来的,拥抱在一起的情感印记。

扎染

  风带走了沙,雨带来了花,白族的姑娘们把扎染带回了家。纺车悠悠,转出一圈圈岁月的年轮;线梭交错,织出一段段时光的纵横,阳光下老少女子围坐在竹篾旁边聊天、边扎结,享受着静好岁月的闲适,邻里的琐事、女儿家的心事也一圈圈扎在待染的织物上。纯天然的棉布材质,纯天然的植物染料 —— 板蓝根,交汇出这千百年来白族蓝白文化的溪流,潺潺相传,生生不息。迎着阳光的青蓝色,仿佛摇动的青花瓷,白族儿女用双手编织着荡漾的心情。

孔雀舞

  孔雀,羽顺全屏,灵首微露的神鸟,凝结了傣家儿女的情结,也成了世居于此的傣族人的膜拜对象。孔雀舞顺自然之灵气,仿动物之灵性,鼓语节奏伴随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舞蹈语汇丰富、舞姿展缓结合、舞型极具胴体雕塑感。绮丽的色彩,骄傲的舞姿,傣族人民通过孔雀舞,向世人传递着他们对于美的独特感悟。同时,作为吉祥之鸟的孔雀,时时刻刻庇护着这片土地,使这里的文化长久延传,灵性盎然。

烟盒舞

  在云南红河,流传着一种具有娱乐性质的民间舞蹈 —— 烟盒舞。烟盒舞是一种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是彝族人在田间地头劳动之余,较重要的娱乐方式。
  烟盒,在别的地方或许只是普通装烟的盒子,而在红河却摇身一变,成为了彝家儿女手里的打击乐器。毫不起眼的小小烟盒,到了他们手里,弹击盒盖或盒底,便可化作美妙的节奏和鼓点。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美化,这种原为生活用具的烟盒也就成了民间舞蹈烟盒舞的伴奏乐器和舞具,成为当地声名显赫,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文化符号。

火把节

  在彝族的传说中,农历六月二十四是人类使用火的纪念日,薪火燎原,世代相传,用点点星光衍生出后世万代的光明,在火把节期间,彝族各村寨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大家以祭拜天地,讲述祖先故事的方式驱邪除恶,祈求幸福安康、风调雨顺、家宅平安。在彝族,火把节隆重程度不亚于汉族的春节,是彝族传统中较为重要,较为盛大的节日。一片火海、一丛刀阵、一队驱魔人、一阵欢笑声,彝族人正用这古老神秘的习俗来重复着对于生命的敬畏。

相关产品